有點長..要有耐心看完喔....
第一部分:父母一定不能說的話
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別人的孩子,但是在另一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。
而你,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?
比如,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,但是天性善良,富有愛心,懂禮貌;
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,但是很上進,很努力,很正直;
也許不善於交際,但是很細心,很獨立。
既然如此,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,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?
別動不動就向孩子繳械投降
算了,算了,不過,就只有今天,下不為例。
好了,別哭了,媽媽給你買去就是。
好吧,好吧,這次爸爸帶你去玩,以後不許再這樣耍賴哦。
必須拒絕孩子時絕不「心慈手軟」
童童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。
做母親的,總覺得孩子沒有父親很可憐,所以他有什麼要求,也盡量滿足。
甚至一些無理的要求,能做到的,她也一定做到。
童童一直被媽媽這樣寵著,也慢慢有了小脾氣。
有的事媽媽不答應,他就耍無賴,使小性子。
有一次,睡到半夜,孩子忽然醒了,硬是要吃水果。
深更半夜的,到哪兒去買水果?母親為難了。
她只能安慰孩子:「現在外面沒有賣水果的。咱們再睡一會,天一亮,媽媽就給你去買,啊。」
童童仍然不依不饒,哇哇大哭起來。
做母親的最後也火了,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頓。
她也終於明白自己的溺愛害了孩子,也苦了自己。
很多的父母就是這樣自己給自己製造負擔的。
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「心慈手軟」,
孩子也就在這樣的「妥協」中放任自己,甚至變本加厲。
「下不為例」的話千萬不要說。你給他破例一次,他還會貪心第二次。
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。
等到第二次,說不定又一句「下不為例」就過去了,而忘記孩子已經無理要求兩回了。
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。
讓孩子嘗到了一次甜頭,學到了乖,後面就沒有罷休的時候。
人的慾望也是無限擴大的。
有了小小的便宜,還不夠,希望有更多的、更好的。
家長能滿足孩子到什麼時候呢?一時的心軟,帶來的是無窮的「後患」。
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,難道你也替他摘下來?
一些原則性的事情,不能答應,就是不能答應。
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來玩耍,要吃家裡沒有的東西,你必須讓他明白,無論他怎麼鬧,
這個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。
孩子「碰壁」了一次,知道耍賴也沒有用,那麼下次他也不會再如此了。
對於過分的要求,沒有「下不為例」可言。
曾經在公共汽車上,看到這樣一番情景:
一位老爺爺抱著兩三歲的孫子,開心地說著話。
說著說著,孩子用小手打了爺爺一巴掌,快活地笑了。
大概是覺得這樣好玩吧,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。
啪啪聲不斷響起。爺爺的臉都被打紅了。
可是他竟半點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沒有。車廂裡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。
孩子能這樣寵嗎?做爺爺的再疼愛孫子,也用不著如此犧牲自己的臉,
讓孩子對自己使用「暴力」吧?
家長如果都這樣做孩子的「奴隸」,讓孩子隨便打,讓他怎麼高興就怎麼著,
那麼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「暴君」啊!
不要做「好好家長」
「好好家長」的確容易做。自己省心,孩子也高興。
說一句「算了算了」「下不為例」,落得輕鬆。
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,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。
「暫時滿足他的要求,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。」
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,可事到臨頭,還是犯同樣的毛病。
碰到一些會撒嬌或者平時比較聽話的孩子,父母更是經不得一磨。
「媽媽,只有這一次,你就答應我吧。」「爸爸,下次我再也不要了,我保證!」
一聽到這樣的話,父母的心立馬就軟下來了。
「好好家長」容易做,但是孩子可不是這麼教育的。
父母的妥協與放任,也往往讓孩子做事半途而廢。
比如孩子練鋼琴練到一半,就央求媽媽讓他玩一會。
本來媽媽不許的,但是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,
只好說:「好吧,好吧,去玩一會,下次不許這樣。」
可是有了一次,下次他又故伎重演。最後父母也懶得去管。
孩子也許就從此乾脆不練琴了。
事事順孩子的意,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,
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怕自己。
於是,他想怎樣便怎樣,父母也半推半就,更讓他有恃無恐。
惡性循環下去,你就等著有一天他真正無視你的存在,不把你當一回事吧。
趾高氣揚慣了的他,處身社會的時候,如此自私和無理,又怎麼去與人合作?
小時候在家裡有父母寵愛,長大了,
旁人不再給予他這樣的「關心」,孩子會變得消極、絕望和無助。
也可能為了達到目的,而不擇手段。
任何一種結果,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。
語帶嘲諷會寒了孩子的心
老是心不在焉,說不定哪天腦袋也會忘了帶回家!
真是豬腦袋,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記不清楚。
哎呀,竟然主動念起書來了,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。
喲,得了滿分,可真是讓人吃驚啊。
嘲諷是惡毒的武器
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:
那些平時口才不怎麼樣的父母,一旦挖苦起孩子來,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賦。
「今天主動來幫忙啊,是吹的什麼風啊!」
「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複多少次才能做得好?你是聾了嗎?」
「你可真聰明呀,十道算術題就有九道算錯了!」
聽聽這些話吧。
本來只需說聲「謝謝你的幫忙」、「我只說一次,你要聽好」
和「算錯了沒關係,重新來」就可以了,
可是做母親的偏偏要語帶譏諷,把話說得酸溜溜的。
這麼做的父母沒有意識到,這種話對孩子來說,就是一種人身攻擊。
用這樣尖酸刻薄甚至冷酷無情的語言來傷害孩子,
它不是一種「惡毒的武器」是什麼?
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,對他取得的成績的蔑視,對他的人格的侮辱。
它就像一把利劍深深扎進孩子幼小的心靈裡。
家長或許不知道這種由語言帶來的傷害,比起皮肉上的痛楚,造成的後果要更為嚴重。
因為無法一眼看到內在的傷痕,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語言帶來的傷害,
尤其是用嘲諷這樣「惡毒的武器」帶來的精神上的創傷。
哪怕這種語言「攻擊」停止了,傷害仍會在孩子內心繼續存在,
像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孩子一生。
你打算傷害孩子到什麼程度?
父母說出酸溜溜的話,也許本意並非是想挖苦孩子,
但是一開口就忍不住把話說成諷刺意味的了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父母往往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,覺得自己有資格說任何話,
孩子只有聽的份兒;無論說什麼,都是為孩子好。
這種自以為是,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尊和感情。
孩子也是一個人,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嚴。
被人揶揄,小孩子也會心情沮喪。作為父母,應該以溫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。
有的父母特別喜歡故意嘲笑孩子幼稚,以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。
比如,四、五年級的孩子把簡單的算術題算錯了,
做母親的就馬上說:「你是個一年級的學生吧,這樣的題都不會做。」
這麼說話的母親應該想想,如果別人批評她做事像個小孩子一樣幼稚,她是什麼心情?
由己及人呀,在同樣性質的事情上,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,更何況孩子?
你自己既已知道這樣的羞辱傷人的心,為什麼還要將它加之於孩子?
一個小孩子,與大人和大孩子相比,
本來就有個子小、力量弱、知識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勢。
他內心裡有著想成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樣威風的願望。
倘若大人經常嘲笑孩子幼稚,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為的那類人,
那麼孩子內心的這種「不如大人」的意識會變得強烈,
很可能使他真的無法擺脫幼稚。
明明一個五年級的孩子,你說他像一年級的學生,
那就是說他在退步,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這麼簡單。
如果孩子天性敏感,這樣的話更是無形的刀,會深深刺傷他的心。
在這種心理暗示下,孩子的心理很可能處在幼稚階段徘徊不前。
孩子犯了他這個年齡不應犯的錯,父母最應該做的,就是給予引導和鼓勵。
比如說做錯了簡單的算術題,你可以對他說:
「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,自己找找是什麼原因,下次不要再錯。」
你要對他的錯報以平淡的態度,其實,這也的確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。
要是一開始就否定孩子,那麼他哪裡還會有繼續努力的熱情?
父母教給孩子的,應該是一種為人或者處事的方法,讓孩子能夠舉一反三。
要是你想讓孩子的潛力得到展現,想讓孩子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,
那麼,如果孩子有錯,就請你用坦率的態度幫他認識錯誤,改正錯誤;
如果孩子取得進步,就請你用坦率的讚美言辭鼓勵他繼續努力。
把嘲諷一類的字眼統統扔掉吧!
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
就你那破鑼嗓子,還想當歌星?做夢吧!
別逞能了,你哪會做這個。
這麼簡單的都不會,看你將來怎麼辦!
小孩子懂什麼,一邊玩去。
你怎麼知道孩子不行?
「奇奇,你將來想去做什麼呀?」爸爸問。
「我要當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!」奇奇很認真地回答。
一旁的媽媽冷笑一聲插話了:「切!你那五門有三門不及格的成績還想當校長?」
奇奇想起這次期末考試的成績,不禁低下了頭。
拿破侖說過一句話:
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。
世上的事,只要肯努力,就有做到的可能。重要的是,首先你要有這樣的理想。
你能想像的到上面的事例中,媽媽的話會怎樣打擊奇奇的自信心嗎?
孩子要當大學的校長,跟他現在的成績有必然的聯繫嗎?
理想和現實,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,
但是倘若連個理想也沒有,又何來奮鬥的目標和動力呢?
本來應該受到鼓勵的孩子,卻遭到媽媽的一頓搶白,他心裡肯定不是滋味。
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,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。
用靜止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,是很不科學的。
作為父母,哪怕你瞭解孩子的性格、能力、天賦,也無法斷定孩子將來一定能做什麼,
一定不能做什麼。
與其打擊孩子的自信,不如給他一份希望。
你就那麼吝嗇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嗎?
通常地,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,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:
一是嘲諷孩子的幼稚。
經常對孩子說:「小孩子不懂事,瞎摻和什麼?」
二是嘲笑孩子相貌、能力等缺點。
如對孩子說:「你個子小,就別做籃球明星的夢了。」
三是打擊孩子對未來所萌生的希望。
如開頭舉到的例子。
想想,父母對孩子連這種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,還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?
經常被父母如此「打擊」的孩子,又怎麼能夠健康成長?
無論什麼年齡的孩子,被父母否定未來,都會感到難過、沮喪,嚴重的,
還可能從此消極下去。
如果父母換一種完全相反的態度,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。
信任,是一種很巨大的力量,它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,
充分發揮潛能,克服重重阻力,到達成功的頂點。
獲得信任的人,會覺得身後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,
雖然是無形的,但卻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。
同時,信任也是一種尊重。如果你對孩子說「你當然可以的,媽媽相信你」,
那麼這就是對他的價值和能力的肯定。
雖然他可能還無法意識到這一點,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「重視」。
而這,往往可以激勵孩子為他的目標付諸努力。
一旦孩子有了「今後總會有成就」這種希望,他就會產生主動做事情的積極性。
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,信任的力量正在於讓孩子覺得「我能行」。
你每天早上總是不忘提醒孩子帶這帶那,結果他反倒丟三落四。
孩子本來有能力自理,你的嘮叨卻使他失去了自信。
對於孩子來說,父母的一句話,好與壞,都會成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話。
所以,即使開玩笑,也要避免說具有負面影響的話。
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
你真的很沒用,你到底能做什麼啊?
天天都把衣服弄這麼髒,看看你,跟個叫花子似的。
你將來就配給人家刷盤子吧!
你是豬吧?
即便是父母,也無權侮辱孩子的人格
「笨得跟豬一樣!」
「你簡直一點用都沒有!」
家長氣極的時候這樣的話容易脫口而出。
孩子是自己的,大人覺得有權罵,而且口不擇言,有時故意說惡毒的話來解氣。
做父母做到這個份兒上,真得好好反省一下。
孩子再怎麼錯,也不至於否定和侮辱他的人格。
是的,也許孩子還沒有人格意識,但是他會為這樣的話感到屈辱,
會覺得自己的心靈被刺傷了。
這樣的傷痕也許一留就是一輩子。
孩子做了錯事,就事論事已經能夠教育他,為何要牽扯到人格尊嚴上去?
難道你罵孩子「跟豬一樣笨」,他以後就可以變聰明了?
既然對孩子有害無益,又何必說些不中聽的話來傷他的心?
樹活一張皮,人活一張臉。
孩子雖小,他也是人,有自尊心,希望獲得肯定與讚揚,不喜歡被罵。
難聽的話他未必聽不出來。
孩子來到這個世上,就表明他是個獨立的個體,他的人格神聖不可侵犯。
別讓一句話毀掉了你的孩子
別人侮辱他,取笑他,也許孩子不會當一回事,
可是,連自己最依賴的父母都這麼罵,他還能對自己有什麼信心?
有的孩子生性敏感,哪怕是父母說的玩笑話,也當成了真。
父母說一句「你笨得跟豬一樣」或「一點用也沒有」,
他可能就會在心裡想:「我真是太笨了,這點事都做不好。」
「唉,我怎麼這麼沒用呢?」所謂「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,
父母的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。
說「笨得跟豬一樣」,就相當於告訴孩子「你已經笨到極點」,
暗含有「無藥可救」的意思。
而「你一點用也沒有」這樣的話更是把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否定了。
經常說類似的話,孩子會逐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,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。
這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。
在今後的生活中,面對機遇的時候,他可能因為不自信,還沒開始嘗試,就主動退縮了。
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,老是被父母這樣罵,他會因為人格的傷害而記恨父母。
發展下去,可能出現性格缺陷。
等他長大了,對自尊與人格的過分敏感,很容易讓他發怒而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。
要是你真那麼愛自己的孩子,就把這些帶侮辱性的字眼從自己的話語裡清除乾淨。
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
去學習,聽到沒有!今天你已經玩了很久了,從上午開始玩到現在,
總該花點心思在學習上吧。
還坐在那裡不動,我說的話你到底聽到沒有啊?你到底去不去?還不去是吧?……
媽媽說的話你總是不聽,現在吃到苦頭了吧?
以後看你還不聽話!喂,我說的你到底聽進去沒有?
你要是再不聽,下次只會吃更大的苦頭。到時候可別怪媽媽沒提醒你……
老調重彈不起作用
人們對於自己擁有的、隨時可聽可看的東西,常常缺乏熱情的關注,並逐漸把它忽略掉了。
也就是說,對於不是惟一的東西,人們往往不會重視和珍惜。
那麼你可以想想,如果在孩子的耳邊老是重複同樣一句話,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。
物以稀為貴,相信說話也是這個道理。
常有母親抱怨:「我家孩子老是不聽人說,真讓人操心。同樣的事要說幾遍才聽得進去。」
究竟是孩子不聽話,「同樣的事要說幾遍」,還是「同樣的事要說幾遍」,孩子才不聽話?
既然那些話隨時都能聽到父母講,今天沒注意,明天還可以再聽,當然也就心不在焉了。
還有的母親發牢騷說:「我那孩子,不管你說多少遍,他根本理都不理,跟沒聽見似的。」
做母親的不覺得自己很多時候是說過了頭嗎?
天天跟個破錄音機似的在孩子耳邊嘮叨同一個問題,他不煩才怪呢。
任誰也受不了呀!
老調重彈,反反覆覆說同樣的話,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,
也就是明明在聽,卻根本不入心裡去。
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。
所以,做父母的,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,也該靜下心來想想,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。
重要的話只說一次
老調重彈到最後就導致一種惡性循環:
父母太嘮叨,孩子不願意聽;因為孩子不聽,父母就不停地說。
而說得越多,孩子越討厭。
於是,就出現這樣的情況:
有時孩子看起來好像是在認真地聽,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他根本什麼都沒聽進去;
有時聽進去了,但是很快就忘了;就算沒有忘,也懶得按照吩咐去做。
因為不重視嘛,就不當一回事。
說起來,這事也的確夠惱人的。但是,既然已經發現嘮叨不奏效,
就應該及時改變「策略」。
把要嘮叨的事鄭重嚴肅地告訴孩子,也許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。
如果要囑咐或提醒孩子做什麼,與其這樣嘮嘮叨叨,累己累人,不如告訴孩子,
「你聽好了,這話媽媽只說一遍。」
首先在心理上讓孩子有一種必須重視的意識,那麼他就會集中注意力來聽父母後面要說的話。
比如,你要提醒孩子「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手」,只需要預先聲明「聽好了,媽媽不說第二遍」,
孩子肯定不會心不在焉地聽。
要是你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,那麼最好是找個合適的時機,
和孩子面對面坐下來,心平氣和,嚴肅認真地告訴孩子。
這樣的態度,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非同尋常,是必須重視,必須做好的。
還有,盡量避免自己在工作或者特別忙碌的時候交代孩子什麼事情。
你自己對吩咐的事情都是這樣的態度,孩子怎麼可能重視它呢?
小貼士
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
一項對600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,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這樣的父母:
★不但是長輩,而且是朋友;
★能夠容忍孩子的小毛病,少發脾氣;
★多留一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;
★平等與孩子交流;
★不擅自替孩子做決定,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。
別把孩子比來比去
你看隔壁的小明,一直都那麼聽話,你怎麼跟人家比啊。
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,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。
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複習功課,你就知道玩遊戲!
你就不能像……
為什麼非要把孩子比來比去
明明放學回家,一放下書包就打開電視,因為待會有他最喜歡看的動畫片。
正在準備晚餐的媽媽見孩子回來就顧著看電視,有點生氣,忍不住數落起來:
「你就知道看電視!作業做了沒有啊?
你看弟弟多聽話,一回來就做功課,做完了還幫我出去買東西。
你跟他比比,還像個哥哥的樣子嗎?」
「是啊,是啊,什麼都是弟弟好,那當初你幹嗎要生我?」明明生氣地喊起來。
他就是不明白,為什麼同樣是媽媽的孩子,弟弟老是受到表揚,而自己總是挨罵呢?
難道自己就真的一無是處,真的這麼多餘嗎?媽媽的話真的很傷他的心。
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個。如果你是一位母親,你能理解孩子遭到這種數落時的心情嗎?
家長們罵孩子的時候,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較。
「你弟弟比你聽話多了。」
「人家怎麼能考滿分,不是一樣在聽課嗎?」
當孩子被這樣罵的時候,他也知道父母說的是事實,無力反駁和辯解,
所以往往會感到氣餒,對自己喪失信心。
尤其是在一個家庭中,當一個孩子被作為另一個孩子的標準時,
時間一長,被比下去的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,
認為自己是「多餘的」,是「沒用的」,
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。他們很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心理:
「唉,反正我不管做什麼都比不上弟弟。」
「看來,我在這個家裡完全是多餘的,媽媽根本不喜歡我。」
孩子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,自卑感會越來越重,會越來越沒有鬥志和熱情。
也許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出息的孩子,但是因為這種自卑,
長大後自暴自棄,一無所成。
我們說,父母一句話,影響孩子的一生,並不是危言聳聽啊。
孩子犯了錯,父母批評可以,但是千萬慎用言語,
千萬不要把一個孩子作為衡量另一個孩子的標準。
家長自己也有過童年,難道你們小時候就喜歡聽這種話嗎?
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,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個孩子,他就不是他了。
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
不管你是父親還是母親,不要老是羨慕別的孩子怎麼怎麼聽話,怎麼怎麼聰明。
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,都有成為人才的可能性。
而這塊玉是放出光芒,還是失去光彩,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。
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,也可以毀掉一個人。
人與人是不一樣,哪怕是親兄弟姐妹,也會存在性格、能力、天賦等許多方面的差異。
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,但是在另一個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。
而你,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?
比如,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,但是天性善良,富有愛心,懂禮貌;
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,但是很上進,很努力,很正直;
也許不善於交際,但是很細心,很獨立。
既然如此,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,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?
而且,大人眼中的好與壞,是比較主觀和簡單的。
孩子的能力會以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,做父母的可否明白這之間的差別呢?
對孩子沒有全面而準確地瞭解就下結論,這是非常愚蠢的。對於孩子來說,也是不公正的。
許多父母都喜歡光憑學習成績來評價和比較孩子。
成績優異的,給以讚揚和獎勵;成績差點的,不是責罵,就是嘲笑。
要知道,成績往往只能代表智力,而不能證明孩子的品格、性情及其他潛在的能力。
它只能當作評價孩子的一項指標而已。
如果你的孩子成績沒別的孩子好,你可以對他說:
「雖然你現在成績沒他好,但是你很努力,努力了就會取得好成績。」
你的側重點在鼓勵,而不是比較,效果就完全不同了。
公告版位
老艾個性很懶、很隨性,如果您因為我有到貴府拜訪,而來這裡回訪的話,謝謝你,但是以後千萬不要(因為互相回來回去很累),只要偶爾想起我時,來這走走就好了,就算是不留言,老艾也是會衷心感謝你.....
- Dec 22 Tue 2009 13:54
做個不罵孩子的媽媽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