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有點長..要有耐心看完喔....



第一部分:父母一定不能說的話

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別人的孩子,但是在另一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。

而你,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?

比如,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,但是天性善良,富有愛心,懂禮貌;

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,但是很上進,很努力,很正直;

也許不善於交際,但是很細心,很獨立。

既然如此,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,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?

別動不動就向孩子繳械投降

算了,算了,不過,就只有今天,下不為例。

好了,別哭了,媽媽給你買去就是。

好吧,好吧,這次爸爸帶你去玩,以後不許再這樣耍賴哦。

必須拒絕孩子時絕不「心慈手軟」


童童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。

做母親的,總覺得孩子沒有父親很可憐,所以他有什麼要求,也盡量滿足。

甚至一些無理的要求,能做到的,她也一定做到。

童童一直被媽媽這樣寵著,也慢慢有了小脾氣。

有的事媽媽不答應,他就耍無賴,使小性子。

有一次,睡到半夜,孩子忽然醒了,硬是要吃水果。

深更半夜的,到哪兒去買水果?母親為難了。

她只能安慰孩子:「現在外面沒有賣水果的。咱們再睡一會,天一亮,媽媽就給你去買,啊。」

童童仍然不依不饒,哇哇大哭起來。

做母親的最後也火了,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頓。

她也終於明白自己的溺愛害了孩子,也苦了自己。

很多的父母就是這樣自己給自己製造負擔的。

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「心慈手軟」,

孩子也就在這樣的「妥協」中放任自己,甚至變本加厲。


「下不為例」的話千萬不要說。你給他破例一次,他還會貪心第二次。

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。

等到第二次,說不定又一句「下不為例」就過去了,而忘記孩子已經無理要求兩回了。

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。

讓孩子嘗到了一次甜頭,學到了乖,後面就沒有罷休的時候。

人的慾望也是無限擴大的。

有了小小的便宜,還不夠,希望有更多的、更好的。

家長能滿足孩子到什麼時候呢?一時的心軟,帶來的是無窮的「後患」。

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,難道你也替他摘下來?


一些原則性的事情,不能答應,就是不能答應。

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來玩耍,要吃家裡沒有的東西,你必須讓他明白,無論他怎麼鬧,

這個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。

孩子「碰壁」了一次,知道耍賴也沒有用,那麼下次他也不會再如此了。

對於過分的要求,沒有「下不為例」可言。


曾經在公共汽車上,看到這樣一番情景:

一位老爺爺抱著兩三歲的孫子,開心地說著話。

說著說著,孩子用小手打了爺爺一巴掌,快活地笑了。

大概是覺得這樣好玩吧,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。

啪啪聲不斷響起。爺爺的臉都被打紅了。

可是他竟半點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沒有。車廂裡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。


孩子能這樣寵嗎?做爺爺的再疼愛孫子,也用不著如此犧牲自己的臉,

讓孩子對自己使用「暴力」吧?

家長如果都這樣做孩子的「奴隸」,讓孩子隨便打,讓他怎麼高興就怎麼著,

那麼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「暴君」啊!


不要做「好好家長」

「好好家長」的確容易做。自己省心,孩子也高興。

說一句「算了算了」「下不為例」,落得輕鬆。

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,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。

「暫時滿足他的要求,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。」

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,可事到臨頭,還是犯同樣的毛病。


碰到一些會撒嬌或者平時比較聽話的孩子,父母更是經不得一磨。

「媽媽,只有這一次,你就答應我吧。」「爸爸,下次我再也不要了,我保證!」

一聽到這樣的話,父母的心立馬就軟下來了。

「好好家長」容易做,但是孩子可不是這麼教育的。


父母的妥協與放任,也往往讓孩子做事半途而廢。

比如孩子練鋼琴練到一半,就央求媽媽讓他玩一會。

本來媽媽不許的,但是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,

只好說:「好吧,好吧,去玩一會,下次不許這樣。」

可是有了一次,下次他又故伎重演。最後父母也懶得去管。

孩子也許就從此乾脆不練琴了。


事事順孩子的意,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,

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怕自己。

於是,他想怎樣便怎樣,父母也半推半就,更讓他有恃無恐。

惡性循環下去,你就等著有一天他真正無視你的存在,不把你當一回事吧。

趾高氣揚慣了的他,處身社會的時候,如此自私和無理,又怎麼去與人合作?


小時候在家裡有父母寵愛,長大了,

旁人不再給予他這樣的「關心」,孩子會變得消極、絕望和無助。

也可能為了達到目的,而不擇手段。

任何一種結果,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。


語帶嘲諷會寒了孩子的心

老是心不在焉,說不定哪天腦袋也會忘了帶回家!

真是豬腦袋,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記不清楚。

哎呀,竟然主動念起書來了,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。

喲,得了滿分,可真是讓人吃驚啊。

嘲諷是惡毒的武器

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:

那些平時口才不怎麼樣的父母,一旦挖苦起孩子來,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賦。

「今天主動來幫忙啊,是吹的什麼風啊!」

「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複多少次才能做得好?你是聾了嗎?」

「你可真聰明呀,十道算術題就有九道算錯了!」

聽聽這些話吧。

本來只需說聲「謝謝你的幫忙」、「我只說一次,你要聽好」

和「算錯了沒關係,重新來」就可以了,

可是做母親的偏偏要語帶譏諷,把話說得酸溜溜的。


這麼做的父母沒有意識到,這種話對孩子來說,就是一種人身攻擊。

用這樣尖酸刻薄甚至冷酷無情的語言來傷害孩子,

它不是一種「惡毒的武器」是什麼?

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,對他取得的成績的蔑視,對他的人格的侮辱。

它就像一把利劍深深扎進孩子幼小的心靈裡。


家長或許不知道這種由語言帶來的傷害,比起皮肉上的痛楚,造成的後果要更為嚴重。

因為無法一眼看到內在的傷痕,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語言帶來的傷害,

尤其是用嘲諷這樣「惡毒的武器」帶來的精神上的創傷。

哪怕這種語言「攻擊」停止了,傷害仍會在孩子內心繼續存在,

像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孩子一生。


你打算傷害孩子到什麼程度?

父母說出酸溜溜的話,也許本意並非是想挖苦孩子,

但是一開口就忍不住把話說成諷刺意味的了。

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父母往往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,覺得自己有資格說任何話,

孩子只有聽的份兒;無論說什麼,都是為孩子好。

這種自以為是,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尊和感情。


孩子也是一個人,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嚴。

被人揶揄,小孩子也會心情沮喪。作為父母,應該以溫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。


有的父母特別喜歡故意嘲笑孩子幼稚,以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。

比如,四、五年級的孩子把簡單的算術題算錯了,

做母親的就馬上說:「你是個一年級的學生吧,這樣的題都不會做。」

這麼說話的母親應該想想,如果別人批評她做事像個小孩子一樣幼稚,她是什麼心情?

由己及人呀,在同樣性質的事情上,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,更何況孩子?

你自己既已知道這樣的羞辱傷人的心,為什麼還要將它加之於孩子?


一個小孩子,與大人和大孩子相比,

本來就有個子小、力量弱、知識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勢。

他內心裡有著想成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樣威風的願望。

倘若大人經常嘲笑孩子幼稚,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為的那類人,

那麼孩子內心的這種「不如大人」的意識會變得強烈,

很可能使他真的無法擺脫幼稚。

明明一個五年級的孩子,你說他像一年級的學生,

那就是說他在退步,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這麼簡單。

如果孩子天性敏感,這樣的話更是無形的刀,會深深刺傷他的心。

在這種心理暗示下,孩子的心理很可能處在幼稚階段徘徊不前。


孩子犯了他這個年齡不應犯的錯,父母最應該做的,就是給予引導和鼓勵。

比如說做錯了簡單的算術題,你可以對他說:

「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,自己找找是什麼原因,下次不要再錯。」

你要對他的錯報以平淡的態度,其實,這也的確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。

要是一開始就否定孩子,那麼他哪裡還會有繼續努力的熱情?

父母教給孩子的,應該是一種為人或者處事的方法,讓孩子能夠舉一反三。


要是你想讓孩子的潛力得到展現,想讓孩子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,

那麼,如果孩子有錯,就請你用坦率的態度幫他認識錯誤,改正錯誤;

如果孩子取得進步,就請你用坦率的讚美言辭鼓勵他繼續努力。

把嘲諷一類的字眼統統扔掉吧!


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


就你那破鑼嗓子,還想當歌星?做夢吧!

別逞能了,你哪會做這個。

這麼簡單的都不會,看你將來怎麼辦!

小孩子懂什麼,一邊玩去。

你怎麼知道孩子不行?

「奇奇,你將來想去做什麼呀?」爸爸問。

「我要當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!」奇奇很認真地回答。

一旁的媽媽冷笑一聲插話了:「切!你那五門有三門不及格的成績還想當校長?」

奇奇想起這次期末考試的成績,不禁低下了頭。


拿破侖說過一句話:

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。

世上的事,只要肯努力,就有做到的可能。重要的是,首先你要有這樣的理想。


你能想像的到上面的事例中,媽媽的話會怎樣打擊奇奇的自信心嗎?

孩子要當大學的校長,跟他現在的成績有必然的聯繫嗎?

理想和現實,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,

但是倘若連個理想也沒有,又何來奮鬥的目標和動力呢?

本來應該受到鼓勵的孩子,卻遭到媽媽的一頓搶白,他心裡肯定不是滋味。


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,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。

用靜止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,是很不科學的。

作為父母,哪怕你瞭解孩子的性格、能力、天賦,也無法斷定孩子將來一定能做什麼,

一定不能做什麼。

與其打擊孩子的自信,不如給他一份希望。

你就那麼吝嗇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嗎?

通常地,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,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:

一是嘲諷孩子的幼稚。

經常對孩子說:「小孩子不懂事,瞎摻和什麼?」

二是嘲笑孩子相貌、能力等缺點。

如對孩子說:「你個子小,就別做籃球明星的夢了。」

三是打擊孩子對未來所萌生的希望。

如開頭舉到的例子。


想想,父母對孩子連這種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,還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?

經常被父母如此「打擊」的孩子,又怎麼能夠健康成長?

無論什麼年齡的孩子,被父母否定未來,都會感到難過、沮喪,嚴重的,

還可能從此消極下去。


如果父母換一種完全相反的態度,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。


信任,是一種很巨大的力量,它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,

充分發揮潛能,克服重重阻力,到達成功的頂點。

獲得信任的人,會覺得身後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,

雖然是無形的,但卻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。


同時,信任也是一種尊重。如果你對孩子說「你當然可以的,媽媽相信你」,

那麼這就是對他的價值和能力的肯定。

雖然他可能還無法意識到這一點,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「重視」。

而這,往往可以激勵孩子為他的目標付諸努力。

一旦孩子有了「今後總會有成就」這種希望,他就會產生主動做事情的積極性。


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,信任的力量正在於讓孩子覺得「我能行」。

你每天早上總是不忘提醒孩子帶這帶那,結果他反倒丟三落四。

孩子本來有能力自理,你的嘮叨卻使他失去了自信。


對於孩子來說,父母的一句話,好與壞,都會成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話。

所以,即使開玩笑,也要避免說具有負面影響的話。


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


你真的很沒用,你到底能做什麼啊?

天天都把衣服弄這麼髒,看看你,跟個叫花子似的。

你將來就配給人家刷盤子吧!

你是豬吧?

即便是父母,也無權侮辱孩子的人格

「笨得跟豬一樣!」

「你簡直一點用都沒有!」

家長氣極的時候這樣的話容易脫口而出。

孩子是自己的,大人覺得有權罵,而且口不擇言,有時故意說惡毒的話來解氣。

做父母做到這個份兒上,真得好好反省一下。


孩子再怎麼錯,也不至於否定和侮辱他的人格。

是的,也許孩子還沒有人格意識,但是他會為這樣的話感到屈辱,

會覺得自己的心靈被刺傷了。

這樣的傷痕也許一留就是一輩子。


孩子做了錯事,就事論事已經能夠教育他,為何要牽扯到人格尊嚴上去?

難道你罵孩子「跟豬一樣笨」,他以後就可以變聰明了?

既然對孩子有害無益,又何必說些不中聽的話來傷他的心?


樹活一張皮,人活一張臉。

孩子雖小,他也是人,有自尊心,希望獲得肯定與讚揚,不喜歡被罵。

難聽的話他未必聽不出來。

孩子來到這個世上,就表明他是個獨立的個體,他的人格神聖不可侵犯。


別讓一句話毀掉了你的孩子

別人侮辱他,取笑他,也許孩子不會當一回事,

可是,連自己最依賴的父母都這麼罵,他還能對自己有什麼信心?


有的孩子生性敏感,哪怕是父母說的玩笑話,也當成了真。

父母說一句「你笨得跟豬一樣」或「一點用也沒有」,

他可能就會在心裡想:「我真是太笨了,這點事都做不好。」

「唉,我怎麼這麼沒用呢?」所謂「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,

父母的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。


說「笨得跟豬一樣」,就相當於告訴孩子「你已經笨到極點」,

暗含有「無藥可救」的意思。

而「你一點用也沒有」這樣的話更是把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否定了。

經常說類似的話,孩子會逐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,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。

這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。

在今後的生活中,面對機遇的時候,他可能因為不自信,還沒開始嘗試,就主動退縮了。


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,老是被父母這樣罵,他會因為人格的傷害而記恨父母。

發展下去,可能出現性格缺陷。

等他長大了,對自尊與人格的過分敏感,很容易讓他發怒而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。


要是你真那麼愛自己的孩子,就把這些帶侮辱性的字眼從自己的話語裡清除乾淨。


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


去學習,聽到沒有!今天你已經玩了很久了,從上午開始玩到現在,

總該花點心思在學習上吧。

還坐在那裡不動,我說的話你到底聽到沒有啊?你到底去不去?還不去是吧?……


媽媽說的話你總是不聽,現在吃到苦頭了吧?

以後看你還不聽話!喂,我說的你到底聽進去沒有?

你要是再不聽,下次只會吃更大的苦頭。到時候可別怪媽媽沒提醒你……


老調重彈不起作用

人們對於自己擁有的、隨時可聽可看的東西,常常缺乏熱情的關注,並逐漸把它忽略掉了。

也就是說,對於不是惟一的東西,人們往往不會重視和珍惜。


那麼你可以想想,如果在孩子的耳邊老是重複同樣一句話,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。

物以稀為貴,相信說話也是這個道理。


常有母親抱怨:「我家孩子老是不聽人說,真讓人操心。同樣的事要說幾遍才聽得進去。」

究竟是孩子不聽話,「同樣的事要說幾遍」,還是「同樣的事要說幾遍」,孩子才不聽話?

既然那些話隨時都能聽到父母講,今天沒注意,明天還可以再聽,當然也就心不在焉了。


還有的母親發牢騷說:「我那孩子,不管你說多少遍,他根本理都不理,跟沒聽見似的。」

做母親的不覺得自己很多時候是說過了頭嗎?

天天跟個破錄音機似的在孩子耳邊嘮叨同一個問題,他不煩才怪呢。

任誰也受不了呀!


老調重彈,反反覆覆說同樣的話,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,

也就是明明在聽,卻根本不入心裡去。

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。

所以,做父母的,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,也該靜下心來想想,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。


重要的話只說一次

老調重彈到最後就導致一種惡性循環:

父母太嘮叨,孩子不願意聽;因為孩子不聽,父母就不停地說。

而說得越多,孩子越討厭。


於是,就出現這樣的情況:

有時孩子看起來好像是在認真地聽,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他根本什麼都沒聽進去;

有時聽進去了,但是很快就忘了;就算沒有忘,也懶得按照吩咐去做。

因為不重視嘛,就不當一回事。


說起來,這事也的確夠惱人的。但是,既然已經發現嘮叨不奏效,

就應該及時改變「策略」。

把要嘮叨的事鄭重嚴肅地告訴孩子,也許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。


如果要囑咐或提醒孩子做什麼,與其這樣嘮嘮叨叨,累己累人,不如告訴孩子,

「你聽好了,這話媽媽只說一遍。」

首先在心理上讓孩子有一種必須重視的意識,那麼他就會集中注意力來聽父母後面要說的話。


比如,你要提醒孩子「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手」,只需要預先聲明「聽好了,媽媽不說第二遍」,

孩子肯定不會心不在焉地聽。

  
要是你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,那麼最好是找個合適的時機,

和孩子面對面坐下來,心平氣和,嚴肅認真地告訴孩子。

這樣的態度,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非同尋常,是必須重視,必須做好的。

  
還有,盡量避免自己在工作或者特別忙碌的時候交代孩子什麼事情。

你自己對吩咐的事情都是這樣的態度,孩子怎麼可能重視它呢?


小貼士


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

  
一項對600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,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這樣的父母:

★不但是長輩,而且是朋友;

★能夠容忍孩子的小毛病,少發脾氣;

★多留一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;

★平等與孩子交流;

★不擅自替孩子做決定,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。



別把孩子比來比去

你看隔壁的小明,一直都那麼聽話,你怎麼跟人家比啊。

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,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。

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複習功課,你就知道玩遊戲!

你就不能像……


為什麼非要把孩子比來比去

明明放學回家,一放下書包就打開電視,因為待會有他最喜歡看的動畫片。

正在準備晚餐的媽媽見孩子回來就顧著看電視,有點生氣,忍不住數落起來:

「你就知道看電視!作業做了沒有啊?

你看弟弟多聽話,一回來就做功課,做完了還幫我出去買東西。

你跟他比比,還像個哥哥的樣子嗎?」

「是啊,是啊,什麼都是弟弟好,那當初你幹嗎要生我?」明明生氣地喊起來。

他就是不明白,為什麼同樣是媽媽的孩子,弟弟老是受到表揚,而自己總是挨罵呢?

難道自己就真的一無是處,真的這麼多餘嗎?媽媽的話真的很傷他的心。

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個。如果你是一位母親,你能理解孩子遭到這種數落時的心情嗎?

家長們罵孩子的時候,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較。

「你弟弟比你聽話多了。」

「人家怎麼能考滿分,不是一樣在聽課嗎?」


當孩子被這樣罵的時候,他也知道父母說的是事實,無力反駁和辯解,

所以往往會感到氣餒,對自己喪失信心。

尤其是在一個家庭中,當一個孩子被作為另一個孩子的標準時,

時間一長,被比下去的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,

認為自己是「多餘的」,是「沒用的」,

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。他們很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心理:

「唉,反正我不管做什麼都比不上弟弟。」

「看來,我在這個家裡完全是多餘的,媽媽根本不喜歡我。」


孩子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,自卑感會越來越重,會越來越沒有鬥志和熱情。

也許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出息的孩子,但是因為這種自卑,

長大後自暴自棄,一無所成。

我們說,父母一句話,影響孩子的一生,並不是危言聳聽啊。

  
孩子犯了錯,父母批評可以,但是千萬慎用言語,

千萬不要把一個孩子作為衡量另一個孩子的標準。

家長自己也有過童年,難道你們小時候就喜歡聽這種話嗎?

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,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個孩子,他就不是他了。


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

  
不管你是父親還是母親,不要老是羨慕別的孩子怎麼怎麼聽話,怎麼怎麼聰明。

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,都有成為人才的可能性。

而這塊玉是放出光芒,還是失去光彩,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。

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,也可以毀掉一個人。


人與人是不一樣,哪怕是親兄弟姐妹,也會存在性格、能力、天賦等許多方面的差異。

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,但是在另一個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。

而你,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?

比如,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,但是天性善良,富有愛心,懂禮貌;

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,但是很上進,很努力,很正直;

也許不善於交際,但是很細心,很獨立。

既然如此,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,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?

  
而且,大人眼中的好與壞,是比較主觀和簡單的。

孩子的能力會以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,做父母的可否明白這之間的差別呢?

對孩子沒有全面而準確地瞭解就下結論,這是非常愚蠢的。對於孩子來說,也是不公正的。

  
許多父母都喜歡光憑學習成績來評價和比較孩子。

成績優異的,給以讚揚和獎勵;成績差點的,不是責罵,就是嘲笑。

要知道,成績往往只能代表智力,而不能證明孩子的品格、性情及其他潛在的能力。

它只能當作評價孩子的一項指標而已。

如果你的孩子成績沒別的孩子好,你可以對他說:

「雖然你現在成績沒他好,但是你很努力,努力了就會取得好成績。」

你的側重點在鼓勵,而不是比較,效果就完全不同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  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